罗红昌
四川崇州人
文学博士,教授
1995-1999年就读于皇冠对外汉语专业
目前任教于四川宜宾学院
目前所在单位的工作氛围如何,日常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什么
宜宾学院是四川省教育厅所辖的一所综合性地方高校,我在这里工作了17年,总体感觉还是比较愉快的。
平时的工作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担任澜湄汉语学院院长,管理我校留学生中文教学;二是教学工作(留学生汉语课程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三是担任国际教育学部副部长,管理学部的科研工作。
从业历程有哪些重要节点,有哪些心得体会
我个人的从业经历比较特殊,算是三进三出。我是1989-1992年的中师生,毕业之后在乡村小学教了三年语文,然后以社会青年的身份参加高考,考上了心仪的母校心仪的专业——对外汉语。
90年代后期,校园里面充盈的更多是理想、青春和热血。还记得1999年的那个酷热的夏天,我们的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美国的导弹击中,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一个人在游历嘉兴南湖时,竟然有一种“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之感,于是念着“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的句子,回到老家做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其实,毕业时有很多留在上海的机会,例如,在出版社和外贸公司。甚至,我还记得离校的最后几天,我班同学邵启亮(他伯父是著名语言学家邵敬敏)还给我介绍一份工作,但是最终还是青春的归家之念战胜了大上海的诱惑。
回家之后,在一所中学逗留两年。对于学术的渴求又引导我去四川大学读了古代汉语硕士和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专业)博士,之后到宜宾学院工作,直到今天。
人生之路应该是所有合力作用的结果,很难去了解哪一个节点最为重要。中学时代,敬佩林语堂,所以报考了对外汉语。在校期间,每一位师长对我的教诲和启发,都坚定我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决心。要说印象深刻的话,是潘文国老师上课的时候说,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必须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外语和文化等几个方面的知识。我是听进去了的,所以我硕士专门去考了古代汉语。在硕士毕业时候,我的导师宋永培教授已经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他邀请我继续去北京读古代汉语的博士,我婉然拒绝,转而去读对外汉语的博士。
对于我的从业经历,我的一点心得感受就是“不忘初心”。只有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自己才会感到快乐。对我而言,我的初心就是对外汉语。
(右一为罗红昌,左为其同学邵启亮,2010摄于老校区)
关于母校,哪一部分是至今仍难以忘怀的和受用至今的
母校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有很多学识渊博的老师。当然,他们除了学识渊博之外,还有我们无法抗拒的人格魅力。2019年,毕业20年之际,我曾回过一次母校。我见到了一些曾经教过我的老师,最让我惊奇并感动的是周晓霞老师,居然还能叫出我的名字,还可以回忆起课间我和她讨论宗教方面的问题。
大学时代,也许是水土不服,我常常生病。当时我需要去市第六人民医院看病,但六医院比较远,公交也要个多小时。戴岚老师当时在管学生工作,很关心我,对我说:打的去吧,公交太辛苦,回来我给你报销。这种暖人心的话让我记忆一辈子,也让我今天可以充满善意地对待我的学生——这或许算是来自母校的传承吧。
母校大师云集,是一个常常可以把想象和现实联系起来的地方,是一个把书本中久慕的名字兑换成活生生的形象的地方。1995年初入学时候,我大四的老乡指着丽娃河畔的那个小亭说:冯先生常常在里面冥想。母校也是藏龙卧虎之地,很多处于“潜龙勿用”的老师或者同学。现在毛尖老师已经享誉海上,但当时她并不是中文作者,而是我们的英语老师。
受母校学风教风熏陶,我不知不觉就成为了一个ECNUer,让我既可以专注学术,又可以笑对人生,既可以严格,又懂得宽容。如今,我是一位地方院校的教师,我的校园经历让我把所受的母校的恩泽还于我的学生。
(工作中的罗红昌)
在院校的工作中最注重的品质和最需要注意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准备在高等院校工作,最应该注意的就是自己的学术素养的培养,要做到既博且专。本科阶段是基础,应该不限于专业博览群书,到了硕博阶段,因为要专业学习,想读其他书估计也没有更多时间。
对于现在可能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如果学弟学妹们有待在高校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想法,我的建议是:
一、如果想当大学教师,大学期间好好思考自己真正喜欢哪一个学术领域,多了解多学习。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错误选择了一个专业,是很痛苦的。有的同学喜欢唐诗宋词,就去读唐宋文学,结果唐宋文学的研究与唐诗宋词的欣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如果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一般还是要依托高校才好。单纯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也很不容易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如果将来想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有一直读到博士的计划。这条路,需要智慧与毅力。
三、我觉得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学,作为教师应该有一种使命感,既有配合国家软实力推广的技术层面,也有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进行文化交流的理想升华。这种精神,犹如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只要日积月累,“以直养而无害”,就会自然形成。母校是一个包容的学校,置身其中,自然会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