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校友风采 |见贤思齐,正是我从工作中汲取的幸福感——周琛溢

发布时间:2021-11-17浏览次数:190


周琛溢

2011届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 

上海教育出版社

编辑

 

初来母校时对学校的印象,以及毕业后对母校的感情

第一次走进华东师大,要追溯到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当时来不及细细打量校园,只是觉得校门很高。后来正式入学了,觉得中北校区既有青春朝气又接地气,我还因为三舍离学院太远而在某个国庆假期学会了骑自行车。对于对外汉语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始终留在中北校区的本科专业,我们一直感到幸运且自豪。

 

为何选择到上海教育出版社工作

首先是机缘巧合。其次,虽然当时已有其他入职的机会,但考虑到专业对口和个人兴趣,我还是决定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希望能将自己的专业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也是我选择到出版社工作的一个主要原因。上教社成立于1958年,是继人民教育出版社之后,新中国第二家专业教育出版社。可以说,上海的学生几乎都是读着上教社的教材长大的。它获得过几乎所有的国家级出版奖项,而且在教材出版领域取得了很多成绩。比如:牛津英语教材的成功引入被认为是上海学生英语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的原因之一;小学数学教材还输出英国,这是我国中小学教材第一次成系统、大规模进入欧美发达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

 

(工作中的周琛溢


求职经历,包括如何投递简历、准备面试等

我是在学校的就业服务中心(有点忘了当时是不是这个名)网站上看到上教社的招聘启事。按照正常的流程投递简历后,就接到了笔试、面试的通知。记得当时上午还有课,没有事先做什么特别的准备,下课后就直奔出版社。不论是笔试还是面试,靠的主要是日常的学习与积累。面试时印象较深的一点是,考官之一(也是我工作后的第一位领导)说“你的字写得很好”。

 

专业在您平时的工作中是否发挥了优势

因为对语言文字功底要求较高,除了某些特定学科,出版社的很多编辑都来自中文系,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大都具备良好的中英文双语能力,拥有国际视野,所以在选题策划等图书出版核心环节选择面更广。另外,在搜索、查阅资料方面,外语技能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在校期间做哪些事情对现在的工作有帮助

新时代的编辑工作不再是案头工作,更是与人互动的工作。过硬的业务能力,会让你脱颖而出;良好的沟通能力,则会让你更快适应职场。所以大学期间可以多尝试,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我自己为例,担任2008届、2009届学生导师,参加CIEE留学生汉语辅导项目,负责上海国际电影节VIP注册,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担任静安区英语实训基地助教等,都是令我受益匪浅的经历。

 

现在的工作状态如何

尽管工作已步入第十年,但压力仍然很大,除了因为自我要求一直比较高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近年来编辑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一个不会策划选题的文字编辑不是一个好的营销编辑,当多项任务纷至沓来而手里又不止这一本书时,你很难不感到一种深深的焦虑。

 

好在辛勤工作有时候也会带来一些成就感,比如当自己担任责编的图书获奖或自己的劳动得到作者和读者的认可时。今年,我策划并担任责编的“科学起跑线”丛书(第一辑)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这套书盛邀中国科学院褚君浩院士担任总主编,其中由张文宏教授主编的《病菌简史》从全国600余种年度原创童书中脱颖而出,荣获首届“童阅中国”原创好童书称号。因为这套丛书的缘故,我还有幸认识了不少优秀的作者,比如张文宏教授领衔的“华山感染”团队(《病菌简史》《疫苗简史》作者)、华东师大河口海岸重点实验室的王张华教授(《我要去航海》作者)、经信委的王晓萍老师(《探索AI新世界》作者)等。他们大都比我年长,是各自专业领域的翘楚,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在一次次交流与沟通中,我再次体会到优秀的人都是相似的,他们不仅业务能力强,而且为人低调谦和,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见贤思齐,正是我从工作中汲取的幸福感。

 

(工作中的周琛溢


对跳槽或更换公司有什么看法

因人而异,许多工作在上手前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建议多一点耐心。

 

对即将面临就业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

第一,行百里者半九十,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

第二,无论做什么事,哪怕是一件小事,都不要违背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

第三,成熟的麦穗会懂得低头,做人要时刻保持谦逊,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Baidu
sogou